:::

報紙─聯合報元氣週報 2018.04.15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兒童醫療輔導師 讓生病的孩子有幸福感

  •  

台灣有不少罹患急重症的小病童,面臨侵入性檢查及療程心生恐懼,拒絕治療。兒童醫療輔導師可透過玩具、說故事等方式,讓孩童戰勝恐懼,接受治療。但國內目前僅有四名兒童醫療輔導師,因為資源缺乏、無認證制度,培訓不易,兒童醫療輔導師僅能赴海外實習考照,成為稀有職業。

五歲罹患腦瘤的小安(化名),每次做腦部放射線治療時就忍不住恐懼尖叫,醫療人員不得已冒著麻醉風險為他施打鎮靜劑。還好有醫療輔導師幫忙,她以玩偶和小安對話、遊戲,最後讓小安終於知道,戴上面具勇敢治療就能當英雄,把治療當成冒險,面具是他戰勝恐懼的獎賞,自此他不再需要麻醉。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德容說,美國的兒童醫院將環境打造如同遊樂園,不僅能讓...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德容說,美國的兒童醫院將環境打造如同遊樂園,不僅能讓孩童忘記治療,更有兒童醫療輔導師協助孩童轉移情緒,避免兒童因就醫而痛苦。記者林伯東/攝影

海外受訓 稀有職業國內僅四名

 

台大兒童醫院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執行長呂立說,他在十三年前赴美進修時,感受國外孩童就醫時,不像國內的孩子愁眉苦臉,臉上竟然充滿笑容,原來是兒童醫院病房有兒童醫療輔導師,他們讓孩子不再視就醫為畏途。呂立說,「國外的兒科醫師無法想像,若沒兒童醫療輔導師,該如何替病童看病。」

目前在台北馬偕兒童醫院服務的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德容指出,兒童醫療輔導師制度近年才開始於亞洲國家發展,但日本已有四十名、香港九名,主要是政府能提供支持,積極發展兒童友善醫療。但呂立指出,目前國內僅靠瑞信基金會支援經費,提供四位兒童醫療輔導師在少數幾家醫院提供服務,能幫助的孩童有限。

 

醫輔師介入 特殊檢查不必再麻醉

 

呂立說,兒童醫療輔導師介入後,國外研究發現,進行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時,有三分之一的兒童不需再被麻醉,能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但因國內並無資源,尚未發展兒童醫療輔導師制度,雖遇過不少護理師有熱忱,卻因取得認證須遠至國外培訓、實習和考照,回台又欠缺工作機會而打退堂鼓。

呂立表示,兒童醫療輔導師能陪伴孩童及家庭度過所有就醫過程,減少醫療對孩童造成的心理創傷。希望日後能集結國內兒童友善醫療專業人員成立協會,或由醫院自主成立兒童友善醫療中心進行兒童醫療輔導師訓練,盼政府重視。

 

 

兒童醫療輔導師黃琦雅希望未來進駐南部醫院,替住院的急重症孩童服務,讓他們不再害怕...
兒童醫療輔導師黃琦雅希望未來進駐南部醫院,替住院的急重症孩童服務,讓他們不再害怕打針看病。記者曾吉松/攝影

兒童醫輔師的成就感 家長:「下次做檢查,你一定要在!」

 

 

走進兒童血液腫瘤科病房,拿起小白板,看著上頭寫著骨髓檢查、放射治療等,這是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療輔導師李德容的日常,陪伴害怕檢查、治療的孩童度過難關,是她每天的功課。曾在美國兒童醫院當志工的她說:「國外孩童連生病都能有幸福感」,一心只想將這種幸福帶回台灣。

 

李德容在美國念完心理系後,開始對自閉孩童進行心理輔導,也在醫院擔任志工。她說,美國的兒童醫院將環境打造如同遊樂園,不僅能讓孩童忘記治療,更有兒童醫療輔導師協助孩童轉移情緒,避免兒童因就醫而痛苦,她在美考取兒童醫療輔導師證照,回台工作。

 

「卻沒想到回台後,完全找不到工作。」因為國內醫院根本沒有兒童醫療輔導師的職缺,李德容曾在雙語幼兒園教英語,但仍希望有機會發揮所長,於是加入瑞信基金會相關計畫,才開始在醫院服務。現在她平均每月照顧九十至一百位小朋友。每當聽到家長說:「老師,下次做檢查你一定要在。」就讓她十分有成就感。

 

27歲的準兒童醫療輔導師黃琦雅,目前在台大醫院實習。黃琦雅原本就在協助有特殊需求的孩童,透過瑞信基金會至加拿大兒童醫院實習,曾經陪伴十一歲動完脊椎手術的女孩,從一開始玩遊戲建立信任感,到說服女孩下床走動復健,讓小女孩笑著出院,讓她更堅定從事這一行的信念。黃琦雅希望未來進駐南部醫院,替住院的急重症孩童服務,讓他們不再害怕打針看病。

 

小辭典 兒童醫療輔導師

 

兒童醫療輔導師起源於美國,服務對象為0至18歲孩童,工作內容是照顧在醫療體系中被照顧兒童的心理和情緒,包括協助熟悉醫院環境、做好治療準備與幫助醫療程序,對於住院、生病、死亡等議題建立概念,發展健康的因應方式。

 

輔導效益包括醫療經費支出降低、治療時間縮短、哭鬧掙扎減少、生命徵象穩定與疼痛減少、減少鎮靜麻醉需求,及降低因醫療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情況等。

兒童醫療輔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