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內頁主視覺 - 一起守護主人翁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

偏鄉兒童醫療與兒少保護

文/圖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第十屆得獎醫師  蔡育承
             義大醫院兒少保護小組召集人
             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暨兒科檢查室中心主任 

 

談到台灣的偏鄉,大多會直覺想到花東、離島,但高雄市偏遠山區如那瑪夏、六龜、桃源等地,就醫亦相當不便。

例如那瑪夏距離最近較大型,也是本人工作的義大醫院車程近兩小時,等同從高雄市區開車到台中,若孩子嚴重外傷、癲癇重積、溺水等,易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民國105年,由於新生科的同仁發現不少因經濟狀況不佳,回家照顧品質堪慮的新生兒,商請本人與兒少保護小組到個案家中進行訪視,評估孩子返家後實際照顧狀況與環境安全,因此看到了不少亟需改善的現況。

照片一

照片一(上圖)的小朋友因為父親工作不穩定,只能跟國小老師借用半世紀的古厝暫居。我們到訪時是冬天,屋內溫度極低,小朋友禦寒裝備不足。

此外因為環境擁擠雜亂,爸爸睡躺椅,媽媽打地鋪,小朋友睡嬰兒車,連如廁的角落都沒有,遑論擺放奶瓶消毒鍋的空間,出院前我們做的居家環境衛教對這個家庭而言遙不可及。

照片二

照片二(上圖)全家住在鐵皮屋內,家中除了爺爺,其餘成人都是智能不足的男性與不會講中文的外配,社會局介入時,爺爺很有骨氣的拒絕所有補助,因為他認為自己雖然不良於行,還是能自食其力。

我們訪視時家中兩歲多的小男生沒有語言能力,見到我們的反應是拿藤條作勢追打,可能因為語言刺激不足,加上打罵教育,小孩只有學到攻擊行為。至於兒科醫學會大力推行的親子共讀,對這家庭是天方夜譚。

結合社會局與民間力量,我們有機會提供這些家庭物資支援與醫療建議。除了協助心雜音或發展遲緩的兒童掛號,有發燒血便的兒童被我們強送急診,也曾經親手推小孩到距離約一公里外的診所掛號,治療長期清潔不佳引起的皮膚炎。

多年來跟社工合作的經驗告訴我,社會邊緣有很多因為主客觀因素難以接受幫助的人,但他們常常又生了很多小孩,有人為了補助,有人想靠小孩維繫男女關係。

這些孩子會被通報脆弱家庭,可能家裡屋頂只有幾個角落不會漏水,可能父母智能不足關係紊亂,也可能環境髒亂、三餐不繼,但在發生足夠明確兒虐事證前,只能繼續委身在極度脆弱的家中。

知道的很多,但做得到的很少。藉此機會,希望能喚醒大眾協助偏遠地區的良好氛圍,更期待未來衛生政策的制定除了針對都市,能讓更多資源進到社會邊緣的角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享有平等的醫療權利。

蔡育承醫師

編按: (摘自採訪報告)
蔡育承醫師是病童眼中的「蔡爸爸」、家屬心中的「國民醫師」,一提到孩子,眼神就滿溢著對孩子無限的關懷與疼惜。

當小編詢問此篇文章是否有其他照片供參時,貼心的蔡醫師不忘提醒: 這些照片的用意不是貼標籤說住在這些地區的居民生活都這麼困苦,是生活困苦的孩子困在偏鄉更不容易被發現,希望行有餘力者可以花一些心力協助這些孩子。

 

🩷 台灣還有許許多多的病童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幫助,懇請您愛心捐助,一起為病童持續送暖。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