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內頁主視覺 - 一起守護主人翁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

如何理解住院病童情緒失控的背後心理

文/圖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友善醫療合作藝術治療師 吳芝慧
(服務於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病房)

對許多孩子和照顧者來說,住院接受治療是難受且辛苦的經驗,除了生理上的不舒服,還有許多心理的震盪。

包含住院期間反覆經歷醫療處置帶來的焦慮、恐懼與不可掌控感,以及被迫離開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打亂穩定的生活,所引發內在強烈的失落感,伴隨著哀傷與憤怒的各種情緒。

三歲的琪琪(化名)因為白血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然而住院期間時常化身成憤怒的噴火龍,暴躁、情緒不穩定,常常憤怒丟東西,對媽媽拳打腳踢,被制止時便開始尖叫、大哭,想要媽媽抱著安撫,但媽媽抱了卻又仍對媽媽感到憤怒,難以緩和情緒。

在進行藝術治療時,琪琪也會拿起畫筆用力猛戳、捶打黏土、撕碎紙張或是摔玩具,在一旁的媽媽經常規勸孩子的行為,也對治療師表達抱歉。

如何看懂憤怒背後的真實感受?

治療師與媽媽分享看待憤怒的不同視角:憤怒其實是最表層的情緒,怒氣背後隱藏更為脆弱的感受,例如無助、失去控制、羞愧與恐懼等,孩子面對疾病與醫療處置產生的各種情緒無處安放,透過對外攻擊,讓自己感覺較不那麼軟弱。

在藝術治療中,透過創作與遊戲協助憤怒情緒流動與合宜的表達,讓躲在憤怒後面的各種感受能夠被聽見、被理解、被接納以及被陪伴。

有一陣子琪琪迷上剪紙,剛學會用剪刀不久的她,享受著成功操作工具的感覺,獲得內在的掌控感與成就感,有時卻又因為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而出現挫折的感受。

當琪琪被挫敗的情緒淹沒時,會不斷索取更多紙張,將所有經手的紙張全部剪碎,或是用盡全力擠出手中的顏料或膠水,她希望媒材的提供是無限制的,對於被設限又會引發強烈的憤怒,陷入情緒中,進入防衛而無法溝通。

情緒的接納與修復之旅

藝術治療師如一面鏡子般消化琪琪的情緒,再將所理解的感受穩定回應給琪琪,讓琪琪能覺知及接受自己的感覺。透過創造一個包容、接納的環境,提供一致、可以預期的界線,讓琪琪感到安全、不被評判。

因此,琪琪開始理解到自己的情緒是被允許抒發的,攻擊與破壞的欲望可以透過創作表達而被接納。漸漸的,琪琪在感覺失控與挫折、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一樣會出現憤怒與攻擊,但情緒的震盪幅度逐漸變小,也出現修復的意象。

例如,琪琪會用白膠黏合撕碎的紙張、用膠帶包紮藝術治療師或媽媽的手指。

琪琪的創作 <媽媽牽著琪琪的手去幼兒園>
<媽媽牽著琪琪的手去幼兒園>

琪琪的創作成品也從原本的破壞殆盡,漸漸地能夠被保留下來,有一次琪琪剪了許多細小的紙片,藝術治療師與琪琪一起玩形狀的自由聯想,孩子將其中一張紙片命名為「自己的裙子」,又剪了媽媽的裙子,最後拼貼出一幅圖畫–媽媽牽著琪琪的手去幼兒園。

這幅創作訴說著「破壞與重建」,而破裂與修復不只發生在圖像的創作歷程,也發生在琪琪與媽媽的關係中。

媽媽陪著琪琪一起面對療程與關係的跌宕起伏,幫助孩子在充分的安全感下表達生氣的情緒,創作過程媽媽在一旁參與,給予琪琪自由表達情緒的空間,欣賞孩子的獨特,也讓琪琪經驗到自己情緒的好與壞都能被涵容,就算暴風過境,愛仍穩定的存在。

 

🩷 懇請發揮愛心捐助病童,謝謝您 🩷


👉  延伸閱視  :《呼吸陽光吃秋葵》高雄篇 feat. 黃琦雅兒童醫療輔導師 & 吳芝慧藝術治療師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