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內頁主視覺 - 一起守護主人翁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

2024年第2期

開箱瑞信兒童天地新空間 孩子的夢幻探險樂園

開箱瑞信兒童天地新空間 孩子的夢幻探險樂園

瑞信兒童天地的第十九號空間和第二十號空間即將誕生,歷經長達兩年的籌備、募款、設計、建照孵蛋期,兩大嶄新兒童友善醫療空間終於破蛋而出,預計將在北台灣的兒童醫院與大家見面。

清新朝氣大白兔是「綠色森林」的 守護者,開心迎接每位到訪的孩童,邀請加入他的森林探險計畫。

新的空間乘載了瑞信兒童醫基金會對病童的照護意念,更是醫護人員與設計師齊心關照病童身心利益的體現。這一刻不僅值得紀念,也想讓關注兒童醫療福祉的社會大眾,搶先感受來自瑞信兒童天地的獨特與魅力。

趁著新空間尚未揭牌開幕前,作者搶先做了首訪。走進第十九號空間「綠色森林」遇見的第一個驚喜是清新朝氣的巨大白兔,高空浮懸的身姿,彷彿好奇著眼前到來的訪客,看著牠雙臂開敞大眼靈動,像是發出探險邀請般的訊息。

而正當好奇想進一步靠近時,周圍的光影與綠意吸引目光,一大片綠意森林迎面而來,隨著樹影搖曳腳步也心儀前行。

隱藏在樹間的白色泡泡逐一顯現,趣意盎然充滿活力的小動物與森林精靈,在泡泡宇宙中翻轉平凡、觸碰奇蹟,樹叢間的凹凸鏡有如水,遠近自照表情有趣,循著泡泡宇宙前進,每一步每一處都有挖掘尋趣與想像的無窮樂趣。

在兒童醫院蓋一座安靜舒適的「綠色森林」,像是增添一座會呼吸的肺,讓置身在忙碌緊繃醫療大樓的人們,心情瞬間沉靜,視野逐漸開闊。

經典原創的大型裝置藝術創作以及連續長廊的手工壁畫,讓前來就醫的小小病童忘卻身體不適,引發的好奇也能驅動學習而移轉心情,陪同的家長進而放鬆穩定心情,支持陪伴著孩子。

將冰冷的兒科醫療環境翻轉成為孩子夢想的自然探險秘境,是來自玩鉛筆創意有限公司謝介文設計師的最新作品。

他擁有豐富多元的整體空間設計經驗,善於結合雕塑、繪畫、裝置藝術等創作手法,打造出令人驚嘆、充滿想像的獨特空間。而他致力於提升病童就醫體驗的設計熱忱,也完全體現在作品當中。

住在「魔法森林」裡的友善小動物,溫馨陪伴孩子讀過住院治療時光。

名為「魔法森林」的瑞信兒童天地第二十號空間,是謝介文設計師專為「以院為家」的孩子所打造的休憩與遊戲空間。

原木樹洞設計,結合暗色系與灰鏡安排,創造出舒適沉靜的空間特色,營造如同在家的柔和與安全的氛圍。恆亮不滅的暖色燈光,象徵高舉希望的勇氣,給予病童及家屬正向的支持與影響。

印象深刻的是,這次完工驗收的過程中,「魔法森林」吸引了許多住院病童與家長們前來關心,看著孩子翹首期盼能成為首訪的玩家心情,也令在場的設計師、院方團隊與基金會代表無不感受到興奮,也對兒童友善醫療空間的堅持與價值,感到相當值得。

「綠色森林」與「魔法森林」是謝介文設計師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四度合作的空間作品,對醫療空間的感染控制要求與建材安全的掌控相當嫻熟,以孩子視野為出發,營造童趣深富啟發學習的主題空間,屢屢創下兒醫建築的經典。

為病童服務而樂此不疲的謝介文,也首度分享他的心情,經過這段貼近病痛孩子的設計歷程,每到夜深人靜仍在工作現場,就更加提醒著自己創作的初衷:

「因為我們都歷經童年,如何給予孩子最好的照料,特別是生病的孩子,如缺乏妥善照顧,未來的生存將是辛苦。希望新空間的誕生,能為生病的孩子帶來希望,支持病童家長與醫護同仁,持續帶給孩子最好的治療與正向能量」。

在兒童醫院蓋一座安靜舒適的「綠色森林」,像是增添一座 會呼吸的肺,讓置身在忙碌緊耧醫療大樓的人們,心情瞬間況 靜,視野逐漸開園。

文/圖 編輯 吳佳蓓

醫療藝術創作一起來 擊退孩子的治療焦慮

醫療藝術創作一起來 擊退孩子的治療焦慮

讓孩子使用針筒抽取顏料射擊在白紙上,白紙寫上孩子不喜歡的治療及各種負向情緒,並以針筒射擊覆蓋負向情緒,不僅能抒發壓力,也能象徵性的宣洩情緒,達到醫療藝術創作的目的。 角色排練/角色互換醫療幻想遊戲 角色排練/角色互換醫療幻想遊戲 取材檢體管的醫療藝術創作,可以增加孩子對醫療器材的熟悉度、正常化醫療器材,進而降低其威脅性,也能幫助理解和應對醫療經歷,在玩樂中感到愉快和掌控感。

文/圖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療輔導師 邱子芸

兒童醫療輔導師運用透過醫療前準備、教育、壓力因應技巧、遊戲等方式,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

其中,遊戲是兒童醫療輔導師與兒童建立支持、信任的關係中很重要的一步,在醫院中與孩子遊戲也對孩子在認知發展、調節情緒、自我表達、情緒抒發、社交互動及增強對治療的動機中佔有許多益處。

而在遊戲的眾多形式與功能中,我們會特別使用醫療遊戲(medical play)來讓孩子更熟悉醫療環境及器材。

醫療遊戲指遊戲過程中含有醫療相關的主題,或是醫療設備、器材,雖然醫療遊戲通常都是由成人安排和開始,但過程中並不是由成人主導,而是由孩子自行引領遊戲的方向和決定是否參與和持續遊戲,故兒童醫療輔導師通常是指引醫療遊戲的大方向,但遊戲過程則由孩子們自行探索。

醫療遊戲可被分為四大類:角色排練/角色互換(Role rehearsal/Role reversal);醫療幻想遊戲(Medical fantasy play );間接醫療遊戲(Indirect medical play);醫療藝術創作(Medical art)。

此篇特別介紹本屆路跑活動中納入的醫療藝術創作給大家認識!醫療藝術創作指孩子使用藝術材料創作出對醫療經驗的理解和反應,或是以醫療器材創作、表達並宣洩情緒。

如:以畫自畫像的方式邀請孩子表達對自身疾病的理解;或是以針筒抽取顔料射擊在白紙上,白紙上可以寫上孩子不喜歡的治療及各種負向情緒,並以針筒射擊的方式覆蓋負向情緒,不僅能身體力行的抒發壓力,也能象徵性的宣洩、釋放情緒。

有時孩子也能純然的發揮創意,以各式各樣的媒材裝飾醫療器材,如:用紗布和ok繃創作出蝴蝶。

醫療遊戲不僅可以讓孩子增加對醫療器材熟悉度、正常化醫療器材進而降低其威脅性,也能透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和應對醫療經歷同時也讓孩子在玩樂中感到愉快和掌控感。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長期關注兒童於住院中的正向經驗,故於今年的路跑活動與兒童醫療輔導師集思廣益,把醫療遊戲中的醫療藝術創作帶入路跑活動中,邀請大小朋友不焦慮害怕的操作針筒,創造出大型的集體創作!

音樂的治癒力,讓道別無憾

音樂的治癒力,讓道別無憾

文/圖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音樂治療師 黃堉芳

「老師,可不可以把抹茶的音檔傳給我,我好想再聽聽他的聲音。在孩子離開後的隔一天,我收到了家長的留言,心裡充滿了各種情緒,把我們曾經錄下的聲音整理起來交給媽媽。

當兒童友善醫療的介入不只帶給孩子需要的幫助,而在整個系統中延續給予遺屬的慰藉…………。

抹茶是一個愛唱歌的孩子,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很親腆卻也藏不住聽到音樂的期待,我帶著吉他與他聊天,音樂治療的「相見歡」每個孩子的反應不太一樣,有的退縮、有的拒絕,也有的就像抹茶一樣,害羞又期待。

抹茶的病房裡,總充滿著溫暖,媽媽說:「只要唱歌,他就會忘記肚子痛或哪裡痛」 。

在和抹茶工作的期間,發現他是一個歌路很廣的孩子,從最近的流行歌,跨世代到媽媽及阿姨的校園歌曲路線,阿姨說:「我們以前最愛整個家族聚在一起唱卡拉ok了!」

抹茶的家庭氛圍很溫暖,家人間緊密度很高,因為抹茶生病的關係,整個家族成員輪流照顧陪伴著,我常常開玩笑說:「耶!我今天又蒐集了一個阿姨唷!」

與音樂治療師相處時,時常一首接著一首歌的唱,看著他把一大杯水喝完時,我和阿姨都會相視微笑。因為對唱歌的喜愛,抹茶也許下「學習吉他自彈自唱把妹」的願望。對於一個高中年紀的孩子來說,真是一個既可愛又帥氣的夢想。

抹茶的病房裡,總充滿著溫暖,媽媽說:「只要唱歌,他就會忘記肚子痛或哪裡痛」 。後來,抹茶因突發感染而離世,讓家屬措手不及。

那是音樂治療首次走進了生命園區,家屬希望給予孩子不一樣的告別於是音樂治療師提出了「畢業典禮」的想法。我深深的記得,媽媽當時走過來握著我的手說:「我知道你們很辛苦,可是如果你們願意來的話,我知道抹茶會很開心」。

「畢業典禮」那天,我帶著吉他與其他醫護人員一起唱著畢業歌,我們從孩子手機中選歌,並用擲筊的方式讓他選歌,過程裡充滿了歡笑與淚水,時而從他選的歌曲中感受到,「對呀!這就是他會選的!」。

生命的畢業典禮,其實不是每個家屬都能接受的,因為音樂治療介入的連結緊密與信任感,讓我們能一起陪伴遺屬走下去。

友善醫療同行,小寒與宥宥的生命故事

友善醫療同行小寒與宥宥的生命故事

文/編輯 彭雅君 照片經由家屬同意刊出

宥宥今年9歲,是個活潑又不怕生的小男孩,非常擅於社交,口條伶俐。還記得4年前,作者到醫院探訪時,已經完成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正準備進行電療。

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宥宥,兩年多前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努力復健,近期再度復發已執行完五次anti-GD2免疫療法。

探訪時,爸說,宥宥在2019年5月突然癱瘓在床,神經外科建議進行緊急減壓手術,術中確認罹患神經母細胞瘤。 為了全心照顧幼子,爸毅然放下工作,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治療道路。

隔年4月,宥宥在爸爸的協助下,持續努力復健,已能放手自己走路了。同年7月,宥宥接受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很難想像,在這一年裡,宥宥爸花了多大的努力才能再站起來。宥宥的堅韌,以及宥爸對孩子懷抱的信心與永不言棄,真的令人欽佩!

小寒未滿足歲時被確診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現因復發而進行anti-GD2治療中。小寒剛出生未滿月時,即因不明原因的惡性腫瘤長期入住加護病房,直到9個月大、生命徵象穩定後,切片檢查確診罹患了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癌症,小寒的父母雖然傷心無措,但仍陪伴孩子積極治療。

無奈小寒在2022年8月復發了,而宥宥也陷入同樣的境地。面對這樣的情形,醫療團隊評估讓小寒及進行anti-GD2療程,而全部療程需進行5次治療,小寒每次治療的醫藥費用約需88萬元,總療程的費用約達440萬元。宥宥的費用較驚人,每次約168萬,總費用840萬元。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也針對兩位孩子的重症醫療補助申請,進行家屬經濟能力、有無私人保險、學生保險、其他補助途徑(例如公部門醫療補助、醫院內部醫療補助、其他基金會補助、學校募款或宗教善款)的審核評估,展開醫療費用缺口的討論。

讓我們共同為為小寒及有兩個家庭一起加油!年幼的病童需要友善的醫療環境,病童家屬也需要社會的支持。讓我們的愛與關懷,成為他們堅強前行的力量,因為我們相信,縱使痛苦在身上鑿下了洞,愛也會在其中綻放出希望的花朵!

認識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及其免疫治療藥物

認識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及其免疫治療藥物

文/圖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張修豪醫師、藥劑部吳昌學藥師

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
神經母細胞瘤源自於會發展為交感神經系統的神經脊細胞,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依據臺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每年大約有25-30位新發病的神經母細胞瘤個案,約占所有兒童癌症人數的6%。

此病多侵犯幼童,超過9成診斷於5歲之前,很少於10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神經母細胞瘤的癌細胞由胚胎時期的神經脊細胞癌化而成。然而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癌化過程?許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但目前仍無法找到確定答案。

神經母細胞瘤有什麼症狀
神經母細胞瘤可以生長在身體任何交感神經分布的部位。多長於後腹腔,其中約5成的腫瘤發源於腎上腺。起初症狀多由於腫瘤局部壓迫,最常見是腹部腫塊,其他包括腹脹、消化不良、便秘、呼吸異常、解尿異常等等。

由於病童大多年紀小無法清楚表達,且症狀跟許多兒科其他常見疾病相似,使得初期診斷十分困難。許多病童發病時,往往有許多器官的腫瘤轉移,成為高期別的腫瘤。

神經母細胞瘤會遺傳嗎?
神經母細胞瘤是否跟遺傳有關是許多父母關心的問題。確實有極少數帶異常基因的家族患有「家族性神經母細胞瘤」(Familial Neuroblastoma)。這類病人發病時間較早,且容易同時患有其他中樞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方面疾病。

所幸這類病人僅占全部病人1~2%,因此絕大多數的案例都是偶發性,而非遺傳得來的。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與預後
神經母細胞瘤診斷後,經過適當的影像確定腫瘤期別(L1, L2, M, MS期,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 Staging System),進行腫瘤MYCN基因檢測,之後依照病童年齡、腫瘤病理分類、腫瘤期別,及MYCN基因是否擴增,進行分群(低、中、高危險群)並依此進行治療。

治療的種類與強度主要取決於每個人疾病的分群狀況,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自體幹細胞移植及口服順式A酸等。目前來說,低、中危險群病人治療成績不錯,有80~90%的治癒率。

但高危險群病人5年的治療控制率只在40%左右,且因為此病不易早期發現,診斷時為第M期的高危險群病人占所有病人的一半以上。也因此神經母細胞瘤雖在兒童癌症只佔了6%,但在兒童因癌症死亡的比例中卻占了15%。

神經母細胞瘤與免疫療法
近年來,癌症相關的免疫療法蓬勃發展,神經母細胞瘤也不例外。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表面上常可發現一種叫「GD2」的分子,科學家們因此合成一種所謂「anti-GD2」的單株抗體,anti-GD2單株抗體與癌細胞上的GD2結合,進而幫助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抗神經母細胞瘤之腫瘤細胞。

目前台灣用於臨床治療的anti-GD2單株抗體藥物有兩種:Dinutuximab Beta(商品名Qarziba )及Naxitamab(商品名Danyelza)。

Qarziba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對於高風險群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在進行化療及自髓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接續Qarziba的治療,可以增加約20%的疾病控制率,因此自2023年8月起,健保署暫予給付1歲以上初診斷高危險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在接受化療疾病達到初次緩解且未復發的情況下,可以使用Qarziba。

而Danyelza在目前的臨床試驗中則顯示對於復發或難治的神經母细胞瘤有治療的效果,可增加病童存活率,但是健保並不給付,需由家長自費負擔藥費,而藥品價格是相當昂貴。

此兩藥品都是藉由活化免疫细胞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引起身體較強的發炎反應,因此常見副作用為血壓低、水腫及血氧偏低;此外,正常神經組織的神經元上也有GD2的受體,也會讓免疫細胞作用在神經元上,進而引起疼痛;

這些副作用,都可以藉由給予適當水分及藥物支持,讓病童順利地完成療程,因此不必太過擔心。因為高危險群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目前疾病復發率仍高,期待健保署除了給付Qarziba之外,未來也可給付Danyelza用於復發或難治的神經母细胞瘤病童,幫助病童得到適當治療並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

 

🩷 台灣還有許許多多的病童需要大家的關心與幫助,懇請您愛心捐助,一起為病童持續送暖。

~ 索取會訊 ~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每季出版會訊,除了向善心的捐款人士以及關心兒童友善醫療的基金會友人們報告款項的使用狀況外,也提供實用的兒醫新訊和瑞信推動兒童友善醫療的進展,同時也披露需要協助的案例或接受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協助的病童的後續報導。

除了在線上可以閱讀本會訊外,也歡迎您索取電子版或紙本會訊 > 請利用本網站的 ✉️聯絡我們 表單註記“紙本會訊”或“電子會訊”並提供寄件資訊。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