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成快樂學校的兒童病房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高雄榮總重症兒童病房藝術治療。希望藉由藝術創作的療育,減輕兒童住院不適和緊張,並與志工媽媽共同努力使遊戲室成為開放性畫室,一個令人放鬆的喘息環境:兒童家長們可以互相聊天,彼此鼓勵打氣,更可以是藝術創作與分享的地方。

我們從整理遊戲室開始,將遊戲室變成藝術治療開放性畫室(open studio)。進入到這個環境,創作者自己可以尋找適合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開始玩。治療師會陪同你創作,觀察你的行為,但不會主導你的媒材選擇。從創作的過程中,享受,發現,成長。 環境的塑造很重要,可以很吵雜也可以很安靜,最大的原則就是安全。下午2:30~4:00是開放性畫室的時間,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免費使用,不限制作品,人數也不限。下午4:30後,我們會推著一臺小餐車,載著畫材去病房裡陪伴病童。通常,幼齡兒童都很喜歡唱兒歌,講故事等。我也會利用歌唱讓小朋友在病房裡上活動。 之後,很可能我們會帶小朋友到一樓大廳,聽現場鋼琴演奏並帶活動。

我希望在高雄榮總兒童病房更像是一所學校。單純的學習,學習令人感到愉快,保持心情愉快,保有正向的態度,兒童面對病情所需要的是永不放棄的勇氣!我的教授 Edith Kramer 對於兒童的創作過程有不一樣的看法,「創作過程即是治療」,抱持著相信創作是與外界溝通的管道,創作過程更重要。希望每位兒童在創作過程中,能自己發現樂趣,樂在其中,開心最重要。 至於我在他們作品裡看到的議題,例如死亡,害怕,擔心,孤單等,會成為我們聊天的話題。

某天下午,一位母親帶著女兒進入遊戲室。母親把孩子放下後,轉頭問身後的父親是否要留下。父親說要離開,母親便開始破口大罵:「她也是你女兒,為什麼要急著走,不是我一個人的….」後來,母親在外打電話,遊戲室都依稀可以聽到她不開心的聲音。小女孩在遊戲室很安靜,好像已經習慣這樣的爭吵,專心地做自己的事。在遊戲裡的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畫畫,捏著黏土,彼此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時間就這樣過了一下午,每當母親回到遊戲室,小女孩就讓媽媽看她畫的圖。母親也笑了,語調也慢慢變得柔軟和緩。 女孩畫的是一個小女孩身邊有很多愛心和朋友。

在兒科病房,遊戲室裡,兒童最開心莫過於有家長的陪伴! 以下的創作是一對母子的共同創作。母親有嚴重的憂鬱症,長期服藥。因為小兒子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經常進出兒科病房。大兒子雖然沒有生病,但也跟著媽媽弟弟住在醫院。看著母子兩人都很開心一起創作,畫面充滿秩序的排列,很有穩定感呢!

最後,分享一位青少年的作品吧!這位年輕人就讀高中,人緣功課都很好,因盲腸炎開刀。住院其間,我去他病房看他時正在溫習功課。看到我來,聊了一會,我拿出一本繪本,開始跟他講起法老王的壁畫。法老王的壁畫有很多他想帶去另一個世界的東西。說完,我問他想不想畫自畫像? 他答應,但說不會畫啊! 我便拿出即可拍相機,請他描繪自己,但是不一定要一模一樣,可以有自己的想像。他照描著,身體像座山,頭像個陀螺尖尖的下巴頂著看不到脖子。 他帶了許多辦派對的必需品:和朋友分享的好吃食物,酷炫衣服飾品,汽車和蠟燭等。車子,正開在像山丘的肩膀上。看著自己完成的作品,他也笑了,把照片黏在作品上。隔了一星期,再去看他時,他期待著我的出現。

這次,他畫的是他感覺到的自己。情緒有顏色,臉是綠色的,身體是鮮黃色!最後,他把臉上的綠色,畫在黃色身體上。畫完後,他說,這自畫像真像一個漏斗! 我看著,跟他說,我覺得像吸血鬼。聽聽,他說像漏斗呢! 為什麼呢?因為,等待的時間漫長啊!他的聯想是等待,是時間,而我看到的是他現在的樣子。跟原本第一張作品不同,這張的自畫像,身體感覺輕盈健康,緊縮的脖子線條也放鬆了許多。現在,他的身心都放鬆了很多。